|
德阳市质检所科研创新工作见成效时间:2023-05-10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近年来,德阳市质检所围绕市市场监管局中心工作,在积极履行公益性职能职责的同时,紧贴德阳“3+1”主导产业需求,以创新为引领,以“国家发电设备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四川省应急保障物资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为驱动,狠抓科研能力建设,扎实推进科研创新工作,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有力促进了检验检测与德阳先进制造业的双向融合发展。 多管齐下,科研能力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科研创新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了人才引进培养、学历职称提升、人才待遇、绩效分配等系列管理制度,系统建立科技发展、科研创新、科研合作激励机制。同时,把聚集科技人才、打造人才团队放在重中之重。通过内培外引,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正高级工程师1名、副高级工程师13名,引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专家1名、急需专业的工学博士和硕士2名、在德央企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3名,建立起一支由高级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作为学科代表、广大青年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骨干的高水平技术团队。目前,全所共有职工59人,其中51人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16名、工程师13名。2023年,引进人才康人木博士入选2022年度德阳“英才计划”,荣获“德阳市科技卓越人才”称号。积极借智借力,以国(省)检中心项目建设为依托,广泛邀请在德央企、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学者建立专家库,组建联合专家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咨询和技术决策性意见。高度重视技术设备能力建设,自2018年以来,围绕国(省)检中心项目建设,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下,先后投入X射线荧光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氧氮氢分析仪、红外碳硫分析仪、高频疲劳试验机、示波冲击试验机、三坐标测量机、金相显微镜、激光跟踪仪等一大批价值4500余万元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检验检测及科研设备,具备覆盖能源及机械设备、计量设备、特种设备、应急保障物资等领域的检验检测技术及科研能力。 聚焦产业,科研创新与合作屡创新绩 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全市以二重、东电、东汽、东方风电、东锅等在德央企为龙头,带动发展中小企业1400余家,形成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积极推动科研创新与合作,先后与四川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德阳市重装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研创新合作关系,并作为主持单位,累计合作申报立项科研项目14项。其中,结题验收并成果登记8项,包括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度科技计划项目1项、科技厅2018年度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及德阳市2017年度科技计划项目2项、2022年度科技计划项目4项,在研科研项目5项,包括省市场监管局2022年度科技计划项目1项、德阳市2023年度科技计划项目4项;联合申报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度科技计划项目1项。 依托科研创新工作,积极申报知识产权、撰写发表专业论文。目前,共获得《双通道散热发动机》《一种发电设备零部件的基础结构》等发明专利授权3项、《一种新型折弯机》等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2023年,新申报并受理《一种材料腐蚀程度实时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等发明专利3项,累计公开发表高质量专业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汽车变速器输入轴断裂失效分析》获德阳市2018年创新驱动系列学术交流会三等奖、《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运营思考》获2021年度省市场监管局优秀论文三等奖。 标准制修订、著作编撰实现“零突破” 经推荐及学术组织评审,大批技术人员获批加入全国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大型铸锻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冶金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委会、中国标准化协会装备制造业委员会、四川省认证认可协会、四川省标准化协会、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德阳市电工学会等学术组织,担任委员或理事。2021年以来,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合作,成功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编撰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国家教学标准《工业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等著作6部,实现建所以来在上述工作领域的“零突破”。目前,7项国家/行业标准已完成制定、报批3项;在全国大型铸锻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于2023年主持并正式发布3项德阳市地方标准,完成10项团体标准的起草,正在接受专家审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